第36章 秋收(1 / 2)

王家塬大队种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高粱、小麦为主,也种植了地瓜、棉花、大豆、花生等粮食作物。

小麦已经在夏天收完了,秦思敏这批新知青来的时候,也算是运气好,队里刚收完麦子,暂时处于比较空闲的时间。

所以算起来,这还是他们几个第一次参加比较繁重的农活。

这次秋收是连收带种的,主要收获除小麦以外的其他粮食作物,收完后还要在原先的稻田里种小麦,农民管这叫做“稻茬麦”。

前几天的秋收主要以收水稻为主,集合完毕后秦思敏被带到了稻田。

稻子已经全部成熟,金黄色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放眼望去,稻田仿佛变成了金色的海洋。风路过稻田的时候,稻子随风摆动,就像是海上掀起的浪花,仔细闻还能闻到阵阵稻花香。近看每一株稻子都被沉甸甸的果实压的低下了头。

看到稻子,秦思敏想起之前周青青讲过的种水稻的故事。

几年前,周青青刚到王家塬大队插队的那年,正遇到稻改,当时王家塬所在的整个隆阳县城,都被上面划分为稻改区。稻改区顾名思义,就是旱田改水田。

那时候才是真的苦,要把种了几十年的旱田改成水田,谈何容易,需要挖渠、引水灌溉、修整田埂、做水稻秧板等。

不仅身体累,心里也熬煎。隆阳县虽然有不少人也吃过大米,村民们也是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庄稼把式。但是在这之前从没种过水稻,水稻在变成大米前是长什么样子的,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见过。更别提去种了,怎么选种、育苗插秧,后期怎么田间管理、怎么收割,都是两眼一抹黑。

虽然县里面请了几个南方来的,水稻方面的专家来指导,但是整个县就那么两个专家,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稻改,专家都是在每个村待两天,把大体流程和重点注意事项讲解一下,就赶到下一个村了。中间有什么问题都得自己摸索。

时间紧任务重,那段时间,所有人都跟秋收的时候一样,没日没夜的干,虽然工分多,但是也实在累人。

种稻子也是个累人的活儿,两脚踩在泥地里,两腿泡在冰冷的水中,弯着腰边退边插,还得插好了,秧苗插稠了影响生长,太稀了产量又跟不上,太深了吧不分孽,太浅了还漂移。

就这样,等种完稻子,那累的是腰酸背痛,躺在床上感觉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了。

至于收稻子,周青青说了:“过两天等你收完,你就知道了。”

思考间,覃虎已经给每个人分配好了任务。

秋收期间,除了小孩和干不了重活的老人、孕妇、残疾人等,其他所有的成年男女都是满工分,每人每天分配的任务完不成不能回家,所以想跟平常一样偷懒,不可能的。

所有镰刀早在昨天上午,都由专人磨得很快。覃虎给每个人分了几行稻株,大约一个来回每人一米,要割完这样的好几个来回,才算完成任务。

领到镰刀和麻绳后,所有人在地头一字排开,看着还挺有仪式感,随着覃虎大喊一声:“开镰~”,大家都地头弯腰开始割稻子。割了一堆后,就需要用麻绳捆成一捆一捆的,放在原地,每天下工后一起收起来。

开镰后,大部分妇女和知青很快被青壮年男子落在后面。秦思敏忙着割稻捆稻子,虽然一刻不停歇,但还是越落越远。刚才进度差不多的大部分妇女也都明显赶在她前面了。

覃虎在站在地里巡逻,看到有人坐下歇息就大声喊:“大家加油干,一鼓作气,不要休息。”

正打算坐下的秦思敏听到这话,停下了动作。

其实她不知道的是,覃虎倒不是不让大家休息,常干农活的都有经验,秋收讲的就是个一气呵成,一休息泄气了,就没有那个劲儿了,晚上还得加班加点,更累。

就这样干了一上午,戴着手套的秦思敏,手上都磨起了水泡。

中午吃饭时间终于到了。秋收期间,菜是大队食堂统一做的大锅菜,但是干粮需要自己准备,前一天交多少吃多少,交上去后,有专门的人给大家热饭,等菜做好后,放在几个大盆里,跟每人的干粮一起端到地头,让人们自己随便盛。

因为秋收活累、苦重,所以有经验的社员,会把平常舍不得吃的细粮,留到秋收的时候吃,当然也有一些不会打算的人,早早地就把细粮吃完了,那秋收的时候就只能吃玉米面窝窝头之类的粗粮了。

今天的菜是冬瓜土豆炖肉,主要以冬瓜,土豆为主,盆里零星夹杂着几片肥猪肉,盆上面还隐约飘着点油星子,对大部分人说,能吃到肉,已经是难得的好日子了,堪比过年。

秦思敏带的是一盒大米,跟今天的水稻还挺应景的。

不同于端着大盆的妇女,端着饭的都是一群半大的小孩。

秦思敏在人群中看到了圆圆满满,圆圆抱着三个饭盒,把另外两个分别送到对应的人手中,才迅速冲过来跟秦思敏打招呼:“思敏姐姐,我看到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