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围炉谈话(1 / 2)

周青青解释道:“对。为了年终结算分配的时候多分点钱,提高社员们的收入,各生产队都会想办法,在农闲的时候搞一些副业。这个编东西的活儿,还是前年冬天的时候,大队长跟永丰公社的供销社,谈判争取来的。”

(根据家里长辈描述的真实事件改编,可能长辈记忆细节稍微有误,但是大体是对的,大家请勿较真。)

秦思敏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一个话题:“给钱吗?”

周青青笑着说:“钱是给到生产队的,不允许个人拿。大队负责给所有人分配任务,平常要干农活儿没时间,每年冬天地都上冻了,下雪也不能出门,才会干这个活。队里给每个人分配任务后,让每户去队里领提前剖好的篾条,编好后再送回队里。这几袋篾条就是咱俩的任务,前天我去大队领的时候,负责的覃队长让我把你的一起领上了,这两天你早出晚归的,我还没来得及跟你说呢。”

这事秦思敏倒是第一次听说,原来这个年代,是可以以生产队的名义,搞一些副业挣钱的,只是不允许个人私自搞。

秦思敏谢过周青青:“哦,我知道了,就是咱俩今年冬天把这些编完就行,谢谢你了青青,那你能给我讲一下怎么编吗?”

周青青拿起来篾条介绍道:“这种篾条,是咱们这边山上,特有的一种竹子剖成的。我给你演示一下怎么编,首先,拿起像这样的一长一短两根篾条……收口的时候比较麻烦,要拿像这样的荆条,在火上烤一下,弯曲到这种程度……”

周青青拿起篾条,边演示边给秦思敏细致地讲解。

秦思敏边学着周青青的样子编竹笠,边跟她闲聊:“那供销社为什么会需要咱们编的背篓和竹笠呢?”

“竹子一般生长在南方地区,秦省的竹子很少,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只有咱们这边的山上,长了这种竹子,编好后,咱们这边的供销社统一收购起来,运到秦省其他的供销社售卖。像一个背篓,收购价是5毛钱,一个竹笠便宜一些,一般是4毛钱。据说运到其他的供销社后,卖一块多钱一个呢。”

秦思敏点点头,这不就是一开始做生意的雏形吗,只不过是以村集体的名义来的,收购是供销社统一收购的。

“青青,要不咱们把这些篾条分开吧,各编各的,我编的太慢了,这样占你的便宜了。”

“没事没事,哪里存在什么占便宜啊,思敏你可千万别这么想,咱们不是好朋友吗?再说这大冷天的,我又没事干,闲着也是闲着,跟你一起编,顺便聊聊天,我还不无聊呢。”

“那青青,咱们大队每年干这个能挣多少钱啊?”

周青青说:“前年刚接到这个活的时候,咱们大队的人趁农闲时期,一共编了2000多个背篓和竹笠,年终分配的时候,总共1200块钱呢。看到挣钱了,大家干劲十足,去年编的更多,总共1600多块。今年分配给每个人活儿,我看比起去年只多不少。听说今年实在是没有竹子可砍了,不然大队长还想让大家编的更多一点。咱们也不用太着急,这些等年底前交上去就行,竹子不多,一般大家都是闲下来顺便就干完了。”

秦思敏点点头:“大队长还挺有本事的,还能在供销社揽到这种活儿。”

“那可不,听说前年为了把这个活争取到咱们大队,咱们大队长都跟蒋家塬大队的蒋大队长在供销社打起来了……”

……

两人边聊天边编背篓和竹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中午饭也是在周青青家一起吃的。

趁着周青青做饭的功夫,秦思敏去自己屋里,拿了一件跟自己身上穿的棉衣差不多款式的衣服,送给了周青青。

一直到下午时分,雪才渐渐停了下来。此时外面的雪已经快到膝盖了,看来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办法出门了。

这段时间,秦思敏和周青青基本上不是在编东西,就是在学习高中教材,两人遇到问题互相讨论,效率高了不少。

关于招聘小学教师的事情,秦思敏并不打算提前告诉周青青,虽然秦思敏相信周青青不会随便跟别人讲,但是李书记既然现在不愿意让人知道,那自己说出去,显然是不太厚道的。

几天后,等外面的雪消的差不多的时候,秦思敏估算着时间也差不多了,她拿上翻译好的维修手册说明书,打算给机械厂送过去。

秦思敏骑着自行车,来到机械厂门口,向门卫出示了自己的工作证,门卫就放她进去了,看到她工作证上写的“高级技术顾问”的头衔,还以为是什么大领导,对秦思敏热情得很。

果然有个证还是挺有用的,现在的证和各种职务,还不像以后那么泛滥成灾,人们对此还是有一种本能的信任和敬重。

秦思敏找到了杨厂长的办公室,杨林森看到秦思敏过来,热情地迎了上来:“秦知青,你来了,那天的《秦省日报》我看了,写的真好,你现在可是咱们隆阳县的大红人了。”

“哪里,大红人算不上,杨厂长,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