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赵光义是蠢猪(2 / 3)

上的表情露出苦涩的笑容,随后老态龙钟,颤颤巍巍地出列拱手说道:“官家,臣老迈体衰,已不能再为国家效力,请乞骸骨。”

“仲询公!”

赵祯皱起眉头看着他,随后扭过头问三司使程琳道:“此事难道不可为也”

程琳摇摇头道:“见钱法开后,朝廷用度恐怕.......”

“这......”

赵祯就揉搓着太阳穴,随后摆摆手道:“仲询公尚不足六十,正是为国为民之际,岂能现在就弃国家而去不准!”

“臣......”

“好了,此事先搁置,容朕好好想想。”

“是。”

李谘就黯然退了下去。

赵祯心情不免有些低落,又强打起精神,继续处理政务。

很快昨日积攒的政事就全都做完,到早上的时候群臣散朝,各回各衙门办公去了。

本来吕夷简等三相三参也应该回各自衙署,但现在全都跟着赵祯离开。

群臣们都习惯了,官家和几位宰相最近神神秘秘,每天就往宫里呆着不出来,有关系亲近的去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令人十分困惑。

散朝后赵祯并没有直接去后苑,而是在垂拱殿后殿和几名宰相召开了会议。

“现在朝廷每年用度非常高,除三冗之害外,边防军费耗资无度,加之赵元昊猖獗,屡屡挑起边患,边军不能无粮。”

赵祯坐在后殿的太师椅上,看着下面三相三参等重臣说道:“然交引法虚估愈加高昂,商人入粟边郡,算茶与犀象、缗钱,为虚实三佑,出钱十四文,坐得三司钱百文,六七倍不止,河北沿边十六州军,自天圣九年至景祐二年终,五年便籴粮草,计虚费钱五百六十八万余贯。”

下方吕夷简等人脸色凝重。

大宋每年的军费高达四五千万贯,其中大头由各地厢军、禁军和乡军占据,边军的开支则只有一千多万贯。

因为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使得失地流民极多,造反起义者如过江之鲫。

为了安抚造反军,朝廷就只能招安,养着他们。

甚至不仅是养着这些流民,目前军中登记造册的军队人数就已经超过了一百二十万,禁军八十万,厢军四十多万。

但其中将领吃空饷的不计其数,朝廷不仅要养着那些流民,还要养着那些吃空饷的权贵。

所以导致军费高昂得不像话。

为解决军费开支的问题,宋朝朝廷一直在想办法开源节流,坐茶法就是其中一条。

天圣元年,朝廷采纳李谘的建议,采用见钱法应对虚估的问题。

新法实行仅一年,京师榷货务的收入增加了04余万贯,边地马草增加了69万围,军粮增加了23万余石。

而茶、香和东南缗钱的支出反减少了7万缗,总计所增加的收入和省减的支出共为650余万贯。

可以说这是个利国利民的好法子。

可惜因为损害了茶商以及大量贪赃枉法的官吏利益,导致反对声音太大,最终不得不取消。

现在眼看西北边境又要开战,朝廷开支怕承受不住,准备重启茶法。

但重启茶法就意味着朝野上下又是反对声音无数,就连赵祯也得掂量掂量那些大茶商给予的压力,这令他很是犯难。

蔡齐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官家,见钱法从长远来看确实是个好办法,但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此法一下子会令国库空虚,三司那边同样反对声音不绝。”

赵祯叹息道:“唉,难道就不能行了吗赵元昊叛乱已成定居,西北又将起战火,边军如此消耗,国库还能维持得下去吗”

“这茶法同样因三冗之害,国库空虚,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各种各样的事情加在一起所致。”

王曾说道:“现在大宋就好像一个身患重病的病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想一计猛药治好是不可能跟的事情,只能一步一步缓图。”

“陛下,遇事不决问问赵骏”

晏殊提出意见。

“赵骏”

赵祯揶揄道:“他能有什么好主意”

“问问也不是坏事。”

吕夷简也赞同。

“那好。”

赵祯起身道:“去后园吧。”

众人就往后园去。

这个时候赵骏已经给学生们上完了第一堂课。

正经语文数学之类没教,科学科普倒是教了不少。

但这也是赵骏乐见其成的事情。

因为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史观,有助于他们对数理化的理解。

山村学生们最重要的是考出去,如果不能让他们对外面广阔的世界充满渴望,那么死读书效果其实不大。

当赵祯他们来的时候,范仲淹已经把人都带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