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人与自然?让我康康(2 / 3)

桌后的椅子上,明显松了一口气,还是挺意外地看了眼吕夷简,率先开口说道:“多亏了这次吕公能仗义出言,否则朝野非议,范卿怕是不能再在西北待下去了。”
“臣为范仲淹说话并非出于私心,只是他现在确实需要坐镇西北,稳定局势。”
吕夷简脸不红心不跳地说道:“如今西北战事顺利,一战大败元昊,虽然打得元昊摇尾乞怜,然这就并不意味着西北的战事就此结束。”
“咳咳咳。”
王曾咳嗽两声,他自从去年那次病情渡过后,算是过了一次鬼门关,身体得到康复,自然也就重新回到政制院工作。
不过还是落下了病根,苍老了不少。
他瞥了眼吕夷简,谁都知道老吕头这厮嘴上说的好听,但实际上还是在博得官家的好感以及宽宏大量的好名声。
毕竟范仲淹以前那么针对吕夷简,吕夷简非但举荐范仲淹前往西北,同时又在这样关键时刻仗义出言,维护范仲淹,那满朝文武还不得夸赞他一句宰相肚里能撑船?
所以在官家夸赞吕夷简之前,他先打断了再说。
听到王曾的咳嗽,赵祯果然被吸引过去,还未来得及夸赞吕老头,就关心地问道:“王相现在身体如何了?”
“谢官家,好了许多了。”
王曾回应道。
吕夷简不满地看了眼王曾,随后不咸不淡地说道:“若是身体抱恙,不如回家休养。”
“劳吕相关心,我这把老骨头还挺得住。”
王曾也不阴不阳地回了句。
俩老头就爱互呛。
其实当初吕夷简第一次被罢相后,还是王曾举荐他重新担任宰相。
但在赵骏来前,双方就因为吕夷简独断专横而产生了矛盾。
赵骏来了之前,虽然双方曾经段时间内达成过一定战略同盟,但很快又对立了。
原因在于赵骏的到来反而促成了宰相权力壮大。
两人都是有权力欲望的人,赵骏又不可能事事都管,治理权自然大部分都落到了他们手里。
结果就造成了双方为了争权夺利,再次对垒。
实际上这种现象是赵祯乐意看到的事,毕竟赵祯也不希望手下个个都团结一致。所以也没居中调和,让双方矛盾加深。
特别是赵骏行走天下的这两年,二人可没少发生斗争。
不过现在说正事的时候,赵祯见二人似乎又要斗起来,便连忙打断道:“好了,对于早上朝议说的,把范卿调回来,缩减西北粮饷开支,你们怎么看?”
“回陛下,此事臣以为,百官们依旧没有抓到重点。”
王曾立即说道。
“哦?”
赵祯纳闷道:“什么重点。”
王曾说道:“百官们看到的只是元昊战败求饶,范仲淹手握大权,却看不到元昊可能只是权宜之计,极有可能卷土重来。”
“简单来说,元昊说什么,百官就信什么。而且他们只在乎范仲淹权重,却忽略了万一元昊欺骗我们,一旦我们把范仲淹调走,他再次来袭,那西北就要出大事了。”
吕夷简也跟进说道:“西贼狡诈,元昊反复,不可不防啊。”
“还有辽国。”
晏殊亦是说道:“得益于手榴弹神威,元昊战败,他已亲眼见识到手榴弹的威力,就不可能不把这件事告知辽国,以让辽国对我们产生警惕与防范。历史上辽国虽未与我们交战,但此事过后,却很难说了。”
不得不说,这三人确实是人精。宋朝的官员其实也不能说全是天真的蠢蛋,但有些时候,他们相比于外族,防范自己人更盛,毕竟唐朝的前车之鉴,让他们还是过于担惊受怕。
只能说朝堂上那些选择相信李元昊,而不相信范仲淹的官员们也没错。
如果信错了李元昊,最多也就是西北吃败仗而已,可要是信错了范仲淹,那在西北有几十万大军的情况下,就是国家要覆灭了。
但在场这些人得益于赵骏,是知道范仲淹忠心耿耿,这才能够放心大胆地启用,因此双方产生的信息差,就造成了现在满朝文武与政制院这帮宰相们的意见有所差别。
他们看的东西,自然也就完全不一样。
赵祯觉得众人说得很有道理,沉吟着点点头道:“嗯,的确,若是朕是元昊,必然会把手榴弹的事情告知耶律宗真,耶律宗真不会蠢到对大宋拥有了如此武器而没有任何警觉。”
“到时候辽国很有可能举兵南下,西贼元昊那边,也必然举兵响应,届时大宋会面临两线作战,臣以为,此时还尚不能把范仲淹调回来,最多把他调去河北。”
吕夷简说道。
“唔”
赵祯思索之后,赞同道:“现在大孙还在西北,前些日子上了劄子,应该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就回来了,到时候问问大孙的意见吧。”
“是。”
众人听到赵祯满脑子只想着赵骏也没有意外,毕竟笔记本电脑装的知识再多,又怎么比得上赵骏的脑子呢?
接下来大家就李元昊的归顺意图展开了一系列战略布置。
一是他们不信李元昊诚心归顺,必然是要联合辽国再卷土重来,所以还是要把范仲淹先留在西北,等辽国那边的形势再看是否把他调去河北防范辽国。
二是针对元昊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