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工业的第一步,由此开始!(2 / 3)

这东西在古代不仅人要吃,而且还是战略物资,给马用的豆料,成本太高,自然不能用。

所以硫酸铵肥料最好。

研究院那边在一月份把成品硫酸铵肥料制造出来,然后用生长周期比较短的“崧菜”,也就是小白菜进行实验。

二十多天之后,成熟的小白菜果然长得比没有用肥料的小白菜更好更茁壮,产量也提高了许多。

报纸马上进行跟进宣传,全国的进奏院都发动起来,纷纷把赵祯发明了新肥料的消息传遍全国,各配料比例也迅速传达下去,要求各地百姓自己制作施肥。

赵祯这段时间可谓是大出风采。

报纸和进奏院将他一顿猛吹,不止宣传官家发明的新肥料作用有多大,还鼓励百姓多开洞脑筋,自己研发,多搞发明创造,朝廷会有奖赏。

一时间全国都掀起了一场发明热,在未来几十年内,不少有用的东西被发明出来,上报到发明局申请到了专利。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赵祯平白无故地出了这么大的风头,高兴不已,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有理由找赵骏要笔记本玩了。

朕只是想从历史里找更多的发明创造,朕有什么错?

惹得赵骏翻着白眼无言以对。

四月份,赵骏前往武安。

众所周知,后世我国河北省是钢铁重要基地,也是全国排名第一的产钢省份。

之所以如此,一来这里铁矿和煤矿极多,二来交通也最便利。

其中又以邯郸钢铁和唐山钢铁最出名。

但在宋代,唐山就算了。

那是辽国地盘。

可为什么赵骏没有选在后世著名的煤炭和高品位铁矿石产区邯郸呢?

因为交通。

宋代邯郸只有一些小河流,没有中大型河流。

最近的大河是四十公里外的滏水和洺水。

而武安同样也产煤矿和铁,但它离洺水的距离只有几公里,而且洺水连着漳水,漳水又连着永济渠。

所以此时的武安比邯郸更适合钢铁冶炼。

赵骏在汴梁就召集铁匠建设了小型钢铁工厂,经过几年实验,终于把贝斯韦空气炼钢法还有贝塞麦转炉炼钢法搞了出来。

那么兴办钢铁厂就势在必行。

从去年开始他就令人在武安和洺水之间修建水渠,并且扩展洺水河道,在武安东面,也就是后世九龙山矿区山脚开始修建厂房。

经过一年的努力,水渠修建好了,河道也扩展了,厂房也建得差不多,而且还准备了大量冶炼设备和工具。

四月六日,武安县县城外,武安县令韩公彦以及负责这次建造的技术官员蔡质早已经等候。

赵骏的徐徐到了近前。

大小一众官员连忙上去说道“见过知院!”

“嗯。”

赵骏下了马车,点点头道“谁是蔡质。”

“下官在。”

武安坑冶铸铁监知监蔡质连忙上前说道。

此人的曾祖父蔡绾曾经在宋初就是武安苑城三冶使,算是祖上专门负责冶炼制造。

“武安炼铁历史发展很长,但这一次是炼钢,你有没有信心啊?”

赵骏笑着问道。

“下官定万死不辞!”

蔡质忙道。

“嗯,介绍一下情况吧。”

“是。”

众人就边走蔡质就边说。

武安炼铁历史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以木炭为炼铁材料,后来鼓风机发明,就以煤炭炼铁。

只是煤炭含杂质颇多,主要是硫、磷,导致质量不佳,所以大宋的铁器质量不是很好,史料记载“极脆易折”。

贾昌朝就曾经说过“造之不精,多脆状”。

没办法,其实到宋朝以后,煤炭就已经成为了主要炼制方式,木炭的成本还是太高了,就必然会导致质量下降。

不过赵骏的贝斯韦空气炼钢法却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加入空气,将铁水中的硫和磷氧化成易于分离的氧化物,从而降低铁水里面的硫和磷,让铁变成钢。

事实上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和贝斯韦空气炼钢法本就是相辅相成,一个是能大幅度提高炼钢效率,另外一个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钢铁质量。

眼下赵骏通过几年的试验,已经制作出了适用于这两个办法的钢铁转炉,现在正是开始大幅度制造的时候。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钢铁厂,此时钢铁厂是建立在原来的冶炼厂上,受限于发展水平,肯定不是后世那种钢铁厂房,只是用夯土墙和砖头垒砌。

甚至还有一些高炉直接就在室外摆着,下雨天的时候也只能用棚子遮起来。

看着很粗糙很简陋,但这已经是现在最好的炼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