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救援程家(2 / 3)

代表着太子有了足够的进取心,不再像以往那般躺平。

所以这一路上,文帝便给太子安排了一堆差事,让他学着来做,包括这一路行军涉及到的军务。

毕竟如今天下初定,作为储君或许可以不用亲自上阵,但总不能对军务一窍不通。

可太子的表现就让文帝有些失望了,赏罚不明、优柔寡断、号令不严这些军中大忌,太子是犯了个遍。

没办法,本来要是李皓在这,各项事务也能帮着他来处理。

可现在李皓不在,随驾其余诸将领又都不是太子的人,逼得他只能亲手来管,这成果就不太令人满意了。

弄得文帝特意将太子招来说道:「太子可知无论治国治军,都需宽勐相济,恩威并用才行。

这些时日你执掌军务,该赏的倒是都赏了,可该罚的却一个不罚,这不是治军之道。

若是长此以往,还有谁会去按军令行事,到时哪怕再精锐的兵马,也会被纵得无法上阵。」

听到文帝的教训之后,太子也不敢辩解,只能是连连应诺,可后面在处罚违反军规之人时,太子却依然下不定决心,还是轻轻放过了。

这就让文帝很是头疼,只能又一次的把太子叫来教训了一顿,但教训归教训,事情却总归是要解决的。

于是文帝便把凌不疑给派到了太子身边,协助太子处理一应军务,顺带让太子看看怎样才是治军之道。

结果这样一来,太子身上的逃避心理就起来了,因为这些他认为棘手的事情,凌不疑简简单单得很快就能给处理妥当。

一来二去得,太子慢慢就懒得费心,一股脑得把事情全部交给了凌不疑来办,自己反倒成了甩手掌柜。

对于这点,凌不疑很是不满,劝说道:「太子殿下,陛下是让我协助您处理这些,让您能尽快学会处理军务,毕竟日后这也是您需要做的。

所以您如今怎么能直接甩手于人,这未免违背了陛下的本意,实在不太妥当。」

面对凌不疑说到的道理,太子又何尝不能理解,便也是答应了下来。

可太子本身性格就存在着缺陷,遇事不愿决断,遇到难题就本能得逃避,顺从他人之言。

所以在凌不疑的陪同下,太子又坚持了几天又故态萌发,弄得凌不疑也是没了脾气。

又恰逢西巡队伍过了汉中郡,即将入蜀,这山道更加难行,所要处理的事务更加繁琐,弄得凌不疑更为头疼。

不过即使如此,凌不疑也没忘

了要派人去联络李皓,询问蜀中情况如何,有没有查出军械桉的幕后黑手。

只是还没等凌不疑派出信使,李皓让人传回来关于樊昌是盗卖军械桉幕后之人的信函便已经送到,并说明樊昌已经在往犍为郡边界聚兵,意图抢占骅县,欲对文帝不利。

而后也说明了自己的动作,表明自己已经有所布置,可以保证骅县不失,顺带询问是否可以提前动手,捉拿樊昌。

文帝看后很是震惊,当即便把凌不疑给宣了进来,毕竟这事现在还不好跟其他人说,而凌不疑是一直抓查此事之人,又是文帝的好大儿,不需要担心什么。

凌不疑知道之后,也很是吃惊,虽然他也想到蜀中这位和雍王做生意的人,必然是位高权重。

他原先甚至都想到了商循头上,结果万万没想到会是樊昌,这可真是令人难以相信。

本能地就让凌不疑对这消息的真假有所怀疑,但在后面仔细通读之后,还是认同了李皓得所说。

毕竟这篇信函说的有理有据,而且还有关于起兵之事的具体描述,凌不疑不认为这是李皓胡说的,因为这一切太好验证真假了,除非是李皓想造反。

可不说其他的,就说是自身顾忌,李皓就比樊昌多,袁家一家老小不是在都城,就是在徐州,而且在青州还有一大家族人的性命要顾。

要真是文帝因为李皓出了什么事,只怕袁家全族都得没命。

反观樊昌,他的家小全部都在身边,没有顾忌之下,敢豁出命的概率相对比较高。

所以在想通这些之后,凌不疑便主动说道:「请陛下立即下令,调集重兵捉拿樊昌。」

可文帝这边却还在迟疑,他倒不是质疑李皓的判断,毕竟凌不疑能想到的,他自己也能想到。

只是正如李皓想的那样,他在这件事上顾虑重重,担心这动一发牵全身。

文帝沉思过后说道:「樊昌终究是最早随朕起兵的,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不能轻易拿他。

反正李皓那里不是部署好了,可以在第一时间控制樊昌作乱的范围,那还是等他动手之后再行扑灭吧。

不过为了防止李皓那里出现意外,你先悄悄带着虎符入蜀和李皓会和,方便到时调动各地郡兵围剿。」

虽然对文帝的决定不太满意,但凌不疑也明白文帝的难处,最终还是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