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德国来信(2 / 4)

卡尔·西门子并不像他哥哥那样懂物理,再次问道:“为什么?我可听说黑体辐射是当今物理界最受关注的理论之一。”

科尔劳施解释说:“话虽如此,但反对声音太大了,现在遍寻国内,也找不到多少普朗克的支持者。他的理论太颠覆,只是那名叫做李谕的人给出的推导太完美,找不出问题而已。”

卡尔·西门子说:“既如此,就说明还是正确的,科学就像开公司,新理论的接受总归有个过程,只要是别犯错误就好。”

卡尔·西门子显然是想到了当时研究所里维恩犯的错误。

科尔劳施说:“英国皇家学会已经授予了李谕外籍院士,我想英国老眼光也不会差。”

“切!”卡尔·西门子不屑道,“现在科学的中心应该在我们德国,我现在就给李谕写信,我也可以在德国为他建造一座新的研究所。”

——

柏林大学。

普朗克作为最早推开量子理论大门的人,思想确实是有点保守的。毕竟他之前研究的也都是经典的热力学以及电磁学。

他提出量子假说时已经四十多岁,并不是个激情昂扬的年轻人,而且即便没有过高的名声,也好歹是个大学教授、科学院院士,所以做事都力求稳重,不能犯错。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自己都常常告戒其他人要谨慎使用自己的理论以及普朗克常数。

这也不能怪他,毕竟谁能想到量子力学以后的发展那么广阔。

普朗克常数后世成为了构成宇宙的三大基本物理常数之一(另两个就是光速与引力常数),地位何其超然。

此时的他心情确实很激动,谁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接受时都会开心万分。他也比玻尔兹曼的命运要幸运得太多,起码有生之年就能看到量子力学大扫四方、万里开疆。

不过此刻的普朗克并没有继续做研究,作为一个有点朴实或者说偏老派持重的科学家,更没有掺和进与其他反对者的争论中,基本就是李谕在“舌战群儒”。

他手里拿着一本书,赫然是《星球大战:新希望》。

他正边喝咖啡边津津有味地看着,而且是直接一口气读完。

合上书普朗克还在回味书中的情节,“有点意思,不知道故事接下去会怎么样。”

普朗克越想越难心痒,突然想到:“我给李谕发一封电报不过分吧?”

两人并未谋面,但已经通过量子理论联系在了一起。

说做就做,普朗克提笔就给李谕拟好了电文:

“神秘而伟大的东方科学之星,你写的论文让我异常惊喜!但我现在更想知道的却是《星球大战:新希望》书中,那个邪恶的银河帝国以及强大的达斯·维达接下来会怎样,卢克·天行者有没有与来亚公主最终在一起?”

好嘛,李谕收到这封电报也是哭笑不得。

他绝对想不到堂堂普朗克给自己的第一封电报,竟然是催稿!原来他也喜欢科幻小说!

李谕只得回道:“尊敬的普朗克教授,很荣幸你喜爱这部科幻作品,续作我会尽快写出,敬请期待。”

普朗克回道:“务必尽快!我已经许久没有读到如此有趣的科幻作品,想象力着实令我惊叹!那宏大的场景如同贝多芬的钢琴乐曲一样让人着迷。”

普朗克年轻时对文学、音乐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擅长弹钢琴,不过最终他的兴趣还是转到了物理学上。

只能说世界损失了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却收获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科学巨匠。

普朗克在电文最后终于又想起来“正事”,加了一句:“如果能够来德国,一定要与先生当面探讨物理学最高深的奥秘。”

普朗克与西门子等人一样,都认为德国才是当下世界科学的中心,而且他为此更是深深自负。

即便在一战后,德国损失极为惨重,差不多被一撸到底,赔款额多到几乎没有上限;也遭到国际科学界排斥,从1919年到1925年间举行的275个科学会议中,有165个没有邀请德国人。

但德国的科学依然突飞勐进,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了巨大进展。

那时的普朗克已经成名,1918年他在普鲁士科学院发言时说:“就算敌人剥夺了我们的国防力量,就算危机正在我们眼前发生,甚至还有更严重的危机即将到来。有一样东西是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敌人都不能从我们手上夺走的:那就是德国科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学院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护这个地位,如果有必要的话,不惜一切代价来保卫它!”

当然了,德国的科学这时候确实非常强,大牛太多,甚至爱因斯坦本来也是德国国籍。

至于美国,现在还是在追赶阶段。不过在二战后,科学中心迅速转移到了美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德国科学家逃亡到了美国。

李谕此前还收到了哥廷根大学希尔伯特的邀请,德国肯定是会去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