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三章 营造(2 / 3)

及混凝土抗压,然后楼板中部受力后凹陷就会出现的下部边长,也就是受拉;上部变短而受压的模型。

都是结构力学中最基本的东西,杨斯盛即便不懂力学,但是李谕这么一画图,很快也晓得了他的意思。

“如果真能如帝师所言,或许还真行得通。”杨斯盛说。

李谕笑道:“当然行得通。”

历史上,两年后杨斯盛也会自己琢磨出这个道理,李谕算是提前给他说一下。

其实完全可以建得再高一些,不过李谕知道他们也没有太多经验,太高的话不太敢建造。

杨斯盛拿着笔,在空中笔画来笔画去,然后又不断看向地图,许久后说:“我心中有数了,帝师放心,一定可以为你顺利完成!”

李谕说:“需要多少银子就直说,我会先预付一半。”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看来要在他们的手里诞生了。

也能为此后继续建造面积更大的中小学以及大学堂积累点经验。

杨斯盛说:“还请先生再带我去地块看一下。”

到了静安寺西后,杨斯盛还叫上了自己的徒弟,顾兰洲。

顾兰洲同样是浦东人,如今他也成立了一家营造厂。

此后他建造了怡和洋行大楼、外滩英国领事馆、南京英国领事馆,北京英国公使馆、上海太古洋行大楼等三十多项大工程。

除此以外,顾兰洲对极有上海风味的石库门建筑也颇有贡献。在上海建造了差不多2000幢,如今我们看到的“兰”字当头,如兰惠里、兰兴里、兰益里、兰亭里、兰闸里等,都是顾兰洲的手笔。

两人实地踏勘后,感觉是块好地方,杨斯盛说:“帝师真会选,此地辐射租界与近郊,实在是办学的好地方。”

顾兰洲说:“施工难度也没有想象中大,我看哈同先生要建的花园就在不远处,此后还能有个照应。”

哈同的哈同花园负责营造的建筑公司也是个上海的承包商,叫做王松云。他不仅建造了哈同花园,汇中饭店(即和平饭店前身)也是由他建成。

哈同的这个花园是个大工程,两地相距并不远,此后一些关于建筑材料上的事情能便利不少。

杨斯盛说:“我带着伙计们先把地表清理好,并且准备一下地基,等图样来了,立刻就能动工。”

李谕拱手道:“有劳了。”

有了他的许诺,李谕即刻找到了上海租界里出名的一家设计公司,英国的爱尔德洋行,让他们出设计图。

爱尔德洋行搞了不少上海滩的建筑设计,其中有李鸿章的一栋别墅,张爱玲就出生在里面。

由于李谕想搞的是实验室,只能找洋人设计师,他们多少熟悉西式学院以及研究所的建造模式。

不过爱尔德洋行此前确实没有设计过几次学校类的建筑,还需要多方寻找资料。

李谕大体画了个草图,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他的设想是做开间尽可能大的实验室,各层的净高也要尽可能在三米以上,底层当然会更高一些。

设计费可不是小数字。

李谕倒不怕在这上面花钱,就让他们照着尽可能好的方向去设计。

如今没有CAD,画设计图是个很费力的事情,都是靠人工在A0级别的大图纸上用尺子和铅笔一点点画出来。画好后将硫酸纸覆盖在白纸上进行描图,把硫酸纸作为底图铺在重氮盐感光纸上,用玻璃夹紧,在阳光下暴晒,再使用氨水熏制,就成为了所谓的蓝图。

虽然已经达到了可以复制的程度,不过相比后世的激光打印,还是麻烦太多,最关键手绘图纸改图比较令人抓狂。

设计师画图时脑子要相当清晰,否则甲方一旦不满意,返工的代价太大了。

这是个体力活,此后林徽因非常想学建筑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拒绝她的理由一个是不收女生;一个是就算收女生,建筑学专业也不收女生,因为比较劳累。

当然林徽因本人执着于此,从美术专业又考过去是另一回事了。

话说,许多综合性大学公认美女整体质量最高的也是出自建筑系的说~~~~

总之现在的图纸相当珍贵,价值自然也十分高,一时半会他们搞不出来。

这段时间估计杨斯盛他们也可以处理好场地的平整、购置材料、选派施工人员。图纸出来就可以无缝衔接,最快完成工程建设。

在上海呆了这么多天,李谕也该和谢煜希返回京城了。

两人仍旧是乘坐轮船到达天津港,然后坐火车去往正阳门火车站。

多少还是有点麻烦,李谕准备想办法让清廷尽快推动京沪铁路的建设,严格点说应该是北京到南京浦口,从浦口需要坐轮渡过长江,然后再继续承火车到上海。

虽然长江上没有大桥,中间需要换乘两次,仍旧比轮船快上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