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匠人(2 / 3)

李谕说:“有个英国人这么说过:他是放羊的,我是砍柴的。我们两个聊了一下午,他的羊吃饱了,而我的柴哪”

朱国桢琢磨了一会儿,“这一句似乎有点道理,看来英国人说话还是有点意味的。”

那一句出自《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

李谕说:“所以就算我能说通他,又能怎样我获得不了什么,反而浪费了时间。书这个东西,就像植物,严重依赖水土环境,文化环境一变,无论是时间变迁,还是空间变迁,都会让一本书变得怪怪的。”

朱国桢说:“可总不能让洋人就这么误解下去吧”

李谕摊摊手:“你也看到了,让一个洋人读懂中国有多难,必须他们心甘情愿花费大量时间才行,但又有几个人真愿意这么做哪”

朱国桢有些失望道:“可我们却必须要心甘情愿学他们的东西。”

李谕拍拍他的肩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慢慢来嘛,事情总会有改观。”

吕碧城此时也舒了口气,心中想:“李谕本事还真不小,看似不懂经学,不过又能次次在洋人面前维护经学,真是奇哉怪哉。”

朱国桢走后,李谕又来到东安市场丁德山的面摊。

“幼,是帝师!”丁德山已经知道了李谕的身份,“帝师再来我这小摊吃面,真是折煞小人。”

李谕说:“我今天还真不是来吃面的,是有点大买卖想和你谈。”

“大买卖”丁德山拿起毛巾擦了擦额头,“帝师,我就是个小摊主,哪里懂得什么大生意。”

将来东来顺可不是大买卖嘛。

李谕说:“我是请你研发产品,成功后,会给你最低500两银子作为酬劳。”

“五百两!”丁德山极为震惊,这可是他四五年都攒不下来的巨额财富。

李谕问道:“怎么样做不做”

丁德山咽了口吐沫:“我无才无德,帝师怎么看得上小人我除了会做点面,也不会啥。”

李谕笑道:“就是做面。”

丁德山更不明白了:“五百两能做出来什么面”

李谕说:“我考虑制造一种方便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冲泡的面。”

“随时随地还有这样的”丁德山当然没听过。

李谕给他又解释了一下,然后说:“大体就是这样,但许多细节以及关键的料包调制,需要你的帮助。”

丁德山感觉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完全是自己的老本行,主要五百两银子诱惑太大,于是答应下来:“希望不会让帝师失望。”

李谕说:“我相信你肯定可以!甚至连推广的话术我都想好了,就叫‘匠人精神的传承,永恒流传的味道’。”

丁德山不好意思道:“帝师过誉了。”

李谕说:“哪里过誉了你是不知道,在大海对岸的日本国,烧个几十年米饭都能被当作米饭之神,也就是所谓匠人精神。你已经做过成千上万碗面条,哪里不配”

“匠人精神这词听着真是有文化,我喜欢。”丁德山说。

李谕哈哈笑道:“你要是喜欢,以后我们推出的方便面品牌就叫匠人,大批地往日本销,也挣挣小日本的银子!”

“帝师这话听着解气,我必须干!”丁德山说。

“太好了!明日你就可以来我府上,放心,误工费我也会出。”李谕给他又打了个包票。

丁德山异常感激,压根没见过这样做生意的:“帝师您真是青天大老爷!”

第二天,丁德山早早就过来。

李谕给他讲了讲过程,然后让凤铃拿来很多油、面,以及调味品。

李谕说:“不要害怕浪费,科研过程中所有的耗费都是我出资。”

凤铃好奇问道:“先生,您是在做什么”

“研制新品种面条。”李谕说。

“这个我也熟啊!”凤铃突然说,“要不我在这给丁师傅帮忙吧。”

凤铃做饭确实有一套,而且实际上方便面没什么复杂秘密,最关键的或许应该是料包的配方。

可能真正麻烦的还得是流水线制造。

好在李谕再怎么说当年本科有机械设计的双学士学位,只要买来差不多的面条机,就能够改装设计出来。

如今欧洲和美国已经有了电动的面条机,一两年后美国纽约还会隆重展出。

只不过老外不太爱吃面条罢了。

丁德山炸面的香味很快吸引了其他院子的人过来。

虞和钦也放下味精的提纯试验循着味道来到这儿:“先生,今天开饭怎么这么早”

李谕摊摊手:“并没有开饭,和你研制味精一样,是在搞食品的研发。到时候料包里加上味精,想想就是绝绝子。”

实话说就算李谕目前并不缺钱了,但晚清民国时期的伙食也和自己当年在大学食堂里吃得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