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坏主意(2 / 4)

。”

然后李谕叫来赵谦:“开车,去城北的护国寺街。”

赵谦问道:“先生要赶庙会”

李谕说:“带着这位意大利的作曲家去吃小吃。”

赵谦说:“那多不上台面。”

李谕说:“这你就不懂了,再说也不见得真的不上台面。”

普契尼看到李谕的汽车,也很震惊:“想不到在四九城里能看见这个东西。”

拉上杨小楼后,他们径直开向护国寺街。

如今的护国寺街虽然没有后世出名的“护国寺小吃”,不过清末民初的传统,寺庙周围往往会有庙会,在护国寺的周围,庙会的特点就是小吃很多。

李谕一眼就看到了想找的东西,拉着普契尼走上去:“老板,要四碗,哦不,三碗豆汁!”

小贩麻溜溜盛出来,李谕端给普契尼、杨小楼和赵谦。

赵谦不好意思道:“先生,还是您来。”

李谕哪喝得下,对他说:“我今天很饱。”

赵谦咽了口口水,端起碗刷刷就喝下去了。

杨小楼正经戏班出身,是吃过苦的,而且到了京城肯定学着入乡随俗,并没有特别抗拒,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就绝对能吃下去。

别说豆汁了,花椒都能直接吃。

反观普契尼,刚喝了一口就要吐。

李谕哈哈大笑:“忍住!”

普契尼再喝了几口,竟然慢慢适应了。

李谕看呆了,“就,就喝了!”

普契尼甚至赞不绝口,再要了一碗。

李谕当年在京城读书时,尝试过几次,没有一次成功喝下去哪怕两小勺。

毕竟一提老北京小吃,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豆汁,甚至大幂幂都强力推荐过。

但李谕试过后,就明白张无忌妈妈说的太对了,漂亮女人都会骗人!

真不知道为什么清朝时期那些旗人这么离不开豆汁,还说什么“北京豆汁儿,旗人的命根儿”。

据说连慈禧都很喜欢……

反正李谕一直觉得,这东西卖出去00碗,至少90碗是卖给了好奇的游客。

普契尼说:“我游历法国时,吃过蓝纹奶酪,有一丝相同又有一丝不同,太奇妙了,可惜无法两样东西一同品尝。”

李谕下巴都快掉了,难道艺术家都喜欢拿刺激的东西找灵感

蓝纹奶酪就着豆汁

真敢想啊,吃播恐怕都没几个敢的。

不过貌似真有这样爱吃臭的人,不喜欢的人一口咽不下,喜欢的人一天都离不开。

普契尼很高兴:“等你再去欧洲时,我一定带你尝尝同样正宗的蓝纹奶酪!”

李谕一头黑线,无奈道:“真是太谢谢您了!”

普契尼问道:“我还听说有一种叫做火锅的东西”

这个就正常多了,李谕说:“当然有,一起来吧。”

几人在一家火锅店中坐下,要了几斤羊肉和丸子、素菜。

老外也爱吃这玩意。

普契尼哈着嘴吃得不亦乐乎:“好东西,好东西啊!”

李谕笑道:“就连紫禁城里的皇帝,也爱火锅。”

普契尼讶道:“皇帝吃得这么随意”

李谕解释说:“倒不是顿顿吃。乾隆皇帝在位时,举办千叟宴,到场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担心饭菜凉了老人们肠胃受不了,所以选择了火锅。”

大快朵颐后,普契尼和杨小楼又聊起了舞台艺术。

普契尼说:“你的演出我看了,非常精彩,有一种难以形容的舞台张力。今后我准备创作一出中国背景的歌剧,要向你多多请教舞台布景与服饰的问题。”

李谕给他们充当翻译,好在普契尼懂英文,否则李谕对意大利语真心是一窍不通。

杨小楼说:“不敢当,一定知无不言。”

两人叽里呱啦说了半天,说到高兴处,普契尼甚至邀请杨小楼今后去欧洲巡演。

京戏确实相当拿得出手,几十年后,梅兰芳到访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在纽约百老汇掀起了一股京戏的飓风,超级受欢迎。

回家时,李谕不忘打包了几桶豆汁,好东西要分享。

刚进门没多久,袁家兄弟闻着味就找过来了。

“什么东西这么香”袁克定问道。

李谕笑道:“你的鼻子是真的灵,豆汁,没喝过吗”

“只闻其大名,并未喝过,”袁克定说,“现在也算闻过味道了。”

李谕给了他一小桶,“尝尝吧。”

袁克定刚打开盖子,就有点飘飘然,仿佛酒鬼见到美酒一样,“妙哉!妙哉!”

他自从上次吃过鲱鱼罐头后,貌似打通了这方面的任督二脉。

袁克定抱着豆汁就去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