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脱不下的长衫(2 / 3)

,但青春逝去,更不可能放下面子褪下长衫去做粗活,于是越发变得落魄。

张元济指着一个长衫读书人说:“你看这个人。”

张元济指的是一个跟在卖油条小孩后面的读书人,似乎在学着这个小孩卖油条。

不过他不好意思开口吆喝。

小孩子在前面大声吆喝:“卖油条喽!热乎乎的油条!”

读书人挎着装满油条的篮子说:“亦然!”

小孩子又吆喝道:“买油条喽!我这有刚出炉的大油条。”

读书人又跟着说:“亦然!”

他的声音还没有小孩子高。不用说,一根都卖不出去。

张元济说:“我以前也想招几个秀才到印书馆,但这些人大都不愿意做工,尤其排斥印书馆里的洋机器。最麻烦的是,他们一定要穿长衫,不改穿短衫,这样可怎么做工!”

李谕摇头叹道:“这就是读书人下不来的高台吧,更是脱不下的长衫。”

如今是真真正正的切身感受,一点隐喻都没有。

谈话间,两人来到了上海县衙外的一家酒馆,张元济拿出早就写好的一张面积并不大的纸,上面写着:

“豫园李老爷招募抄书人,要求人品端正、书法上佳、吃苦耐劳。按劳发工钱,勤劳者一天可得半吊钱。”

张元济把纸递给了酒馆老板,让他用根杆子立在旁边。

果不其然,不少人围了过来,消息传出去后,很多在县衙附近遛弯的读书人都来到了酒馆。

这些人七嘴八舌道:

“老爷,我从七岁就开始习字,选我!”

“你才七岁,我五岁就开始习字,你有我写得好”

“老爷,我学了多年董其昌、赵孟頫的字,而且考上了秀才,没人比我好!”

“老爷,还有我,我能仿圣教序、兰亭集序,几乎以假乱真,在座没有比我写得好的!”

……

李谕个子高,站起来看了看,整个酒馆已经挤满,外面还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差不多有三四百号人。

李谕异常汗颜,竟然有这么多闲散读书人。

“疏才兄弟,我就说吧!”张元济问道,“你要多少人”

李谕说:“皕宋楼的规模不算小,但豫园不可能把所有房间都腾出来抄书,我感觉最多十人就够。”

张元济看了看乌泱泱的人,说:“那你得想个选拔的办法。”

李谕思索片刻,“有了!”

他再次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都安静一下!我差人准备了笔墨,一会大家矮个在一张纸上写下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要求要用四种不同的字体,其中必须有印刷专用字体。最后由张先生评判前十名。”

后面属于常规要求。

张元济却纳闷道:“为什么一定要‘茴’字而且,它真有四种写法”

李谕笑道:“故意出个难题呗,不然怎么选人。”

其实李谕是看到酒馆上的几个碗,突然想到了孔乙己。

原文中孔乙己很想写出来这四种写法,已经用手指蘸了水。但迅哥没有理会他,孔乙己有些落寞,或许是因为没了炫耀的机会。

李谕也不过随口一说,关键还得是书法功底。

很快,这些读书人就开始一个个写,半晌后,张元济在其中选出了十个书法最好的。

竟有五人是秀才。

可见现在读书人的门路少到了什么地步。

其他人悻悻而回,这十个人则异常兴奋。

李谕观察了观察,此时接近寒冬腊月,他们穿的长衫大都十分破旧,手指也冻得通红,仍然可以写出标准秀丽的字体,可见书法功底已刻在了肌肉记忆里。

但很可惜,他们会四种茴字写法也没有什么其他用了。

只能说是时代的阵痛。

李谕对店小二说:“给这十位先生每人温一碗好酒。”

店小二就怕没生意做,立刻招呼:“十碗好酒,走着!”

其中一个秀才搓搓手说:“老爷,其实浊酒就可以,我们不挑!毕竟一碗好酒要十文钱,一碗浊酒只要四文钱,不如让我们喝两碗半浊酒舒坦。”

李谕笑道:“挺会算账,还要不要茴香豆”

秀才说:“那自然最好。”

“算了,好酒就好酒,”李谕说,“我看出来了,你们就是想多喝点而已,让酒家给你们每人温三碗好酒。”

酒端上来后,他们立刻捧着先喝了一碗。

“暖暖和和的!真是舒坦!”

“我已经半年多没有喝到好酒了!”

那名秀才擦了擦嘴又问道:“对了,老爷,我以前替不少大户人家抄过书,但头一次见像您这样让写茴字的,我搜肠刮肚才想起来。”

本来就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