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索尔维之邀(2 / 3)

实际情况。学部只知道摊派任务,甚至不懂‘单级教授法’,伱说可笑不可笑?”
“单级教授法”就是不同年级混编,在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的前提下,是个有效的缓解手段。
李谕当年招募荷兰教师,也是因为荷兰的教师制度同为一个人教很多科目、很多年级,水平比较高。
历史上这个制度是1909年左右刚从日本引进的,还是比较适合早期国内的。
总之,李谕、严范孙、张謇他们办的学校教授内容是比较现代化的。
而朝廷定的学制,却一点都不像义务教育,更像“权利教育”。启蒙教育的内容不多,更就是一大堆忠君、愚孝的思想内容。
地方办教育的大都是有识之士,根本不会采纳这套制度。
唐文治说:“朝廷设立中华教育会也算不上大事,还是这套内阁制度让人无法接受。”
严范孙说:“疏才兄弟在国外待了那么久,还被多国科学院聘为院士,对西洋诸国必然熟悉,你觉得合理吗?”
李谕说:“当然不合理!哪怕君主立宪国,君王的权力也只是礼仪性质,并不具有实质性意义。换句话说,皇帝的任命并不是皇帝的决定。
“皇帝只是根据议会内阁的决定加以宣布,从而使这些政治任命具有神圣性,至上性。
“就算强势如德皇、沙皇,也不可能一人说了算。”
严范孙叹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不知道为什么摄政王就是不明白,简直是在挑衅整个立宪思潮。”
唐文治说:“本人也曾考察诸国,朝廷的立宪不仅没有让皇帝权力减少几分,如今成立的内阁又有这么多皇族成员,更是闻所未闻。皇族亲贵不得担任政府要职是君主立宪政体下的必然规定,日本国的天皇家族就是典型例子。”
晚清从甲午海战后,已经学了日本十多年了,把日本当成典范学习对象,可爱新觉罗家死活就是不知道学习日本天皇家族的做法。
道理都是摆在明面上的,皇族不担任要员实际上是一种双赢以及保护,可以避免皇室被亲贵拖入某些政治丑闻。
要保持皇室的神秘、至上、榜样功能,就必须在制度上保证皇室亲贵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比如皇室亲贵可以从事某些慈善事业;任何实质性的重要官职都是万万不可的。
国民可以全资将皇室贵亲全部养起来,使这个特殊的家族不发生任何影响国民信仰的丑闻。
不止日本天皇家族这个最典型例子,通观各君主立宪国家,都是这样做的,是君主立宪的起码要求。
其实以前的清朝皇室,皇族也挺少出来担当这么多重要官职的,始作俑者应该就是咸丰的弟弟“小六子”奕。
是他开启了晚清皇族成员从政的先河。
但当时的慈禧启用皇族,多少有一些制衡强势崛起的汉人大臣之意,如今载沣在皇族内阁的设立上就用力过猛,普通民众都能看出其政治手段堪称拙劣。
严范孙说:“虽然摄政王感觉内阁成员大都是自家人,高兴得很。而我看,更高兴的还得是革命党人。”
聊天间,赵谦从街上买回了当天的报纸。
几人一看,都倒吸了一口凉气:“铁路收归国有!如此强硬的措辞,要来真的了。”
严范孙无语道:“事儿虽是好事,但决定太急太糙!”
铁路收归国有是必然要干的,但不仅决定太着急,此后清廷的办事方式更不堪入目。
李谕指着报纸说:“邮传部规定,今后铁路建设均由朝廷向外国银行举债,但这些资金并不用来偿还各省已经支付出去的款项。”
唐文治愕然:“已经用的钱或者公司现存款项哪?”
李谕道:“报纸上说,一律换发给铁路股票,概不退还现款。”
“荒唐!”严范孙无奈道。
如今公司款项上钱最多的就是四川的川汉铁路公司,他们的钱又都是川人集资的血汗钱。
朝廷这事办得有民国末年老蒋和四大家族那味儿了。
李谕等人显然无法劝谏皇族内阁的决定。
不过张謇还是想说道说道的,他之所抵京这么晚,是因为中途顺路经过了一趟河南安阳,和袁世凯聊了聊。
张謇下了火车,也不管肃亲王等人安排的接风宴,火急火燎想找摄政王载沣,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取消皇族内阁这种荒唐决定。
不过载沣并没有第一时间见他,只是让庆亲王奕劻短暂会见。
张謇这才兴致怏怏地来找李谕、严范孙等人,随便研究一下中华教育会的事情。
反正这也是个空壳子,大家最后还得先自己去搞教育。
张謇对他们道:“说实话,本人一向要做实业、做实事,这个所谓中华教育会会长一职,一点没有实事的意思。”
严范孙道:“我们早就料到。”
张謇说:“既然大家都心照不宣,再好不过。来京一趟,我着实失望,还不如去东北考察垦殖。”
李谕笑道:“那么我们说不定还能顺点路。”
张謇说:“差点忘了赞誉疏才兄弟刚刚在扑灭东北鼠疫一事上的丰功伟绩,莫非还是为此而去?”
李谕说:“扑灭鼠疫主要是伍连德大夫的功劳,我不过是帮衬。但这次我的终点不是东北,而是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