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两院一堂(2 / 3)

院一堂?”李谕问。

学生说“两院是国会的参众两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李谕深感无语,不过这就是清末民初的样子。

李谕又问道“你是哪个系的?”

“仕学馆。”学生道。

李谕说“那么学长的家境定然优越。”

学生傲气说“大清王文韶大学士,是我伯父。”

“失敬失敬,”李谕随口说,心想,大清已经没了,然后又问,“那你怎么来了理科楼?”

学生说“旁听点数学课。”

“仕学馆现在竟还有旁听数学课的?”李谕说。

“为什么不能有?”学生说,“其实我也不想听,不过家父一定要我出国留学。而洋人的学堂里数学是必修课,只能来这儿加强加强。但在我看来,数学也不过如此,没什么难的。”

李谕说“数学吃天赋,听起来你似乎很在行?”

学生说“在行不在乎的说不上,但解几道数学题轻轻松松。”

“这么自信?”李谕说。

“切!”学生指着一块小黑板,“看见那道题了吗,是此前数学大考的压轴题,全校只有不超三人做出来,其中便有在下。”

李谕看了一眼,是一道几何题,难度差不多相当于高考数学倒数第二题的水平。

“阁下如果能够潜心做学问,说不定会有点建树,”李谕说,“以仕学馆较少的数学课时而言,做出这道题难能可贵。”

学生却说“其实是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当时帝师李谕公开题目,作为竞赛初试。”

李谕恍然,难怪这么熟悉。

学生又说“你哪,就不要看了,这种题目新学生是做不出来的。”

李谕道“那可不一定。”

学生啧了一声“不知天高地厚,学问没你们乡巴佬想得那么简单,尤其是洋学问。”

李谕说“这道题就是我出的。”

“我可以教你……什么?你出的?”学生惊道。

正好这时北京大学理科教务长夏元瑮以及何育杰、冯祖荀两名理科教员一同返回。

何育杰一眼认出了李谕“院士先生!您怎么在这儿?”

夏元瑮激动地上前与李谕握了握手“我们还想去校长办公室找你,结果校长说你刚好过来了,我们才匆匆返回。”

那名学生睁大眼“你,你真是帝师李谕?”

李谕说“如假包换。”

夏元瑮则问“这位同学,有什么事吗?”

学生支支吾吾道“我……我没事了,那个,啥时候听课我再来!”

他说完竟然就跑了。

李谕看着学生离开的背影叹了口气,就算初期的北大也不缺人才,这种有才却不爱学习的人太可惜了。

但人各有志,以他的富家秉性,不可能沉下心做学问。

夏元瑮坐下后说“能见到一个活着的画上的人,真是不容易。”

夏元瑮的意思当然是说学校里已经挂上了李谕的画像。

李谕笑道“照片而已。”

夏元瑮,字浮筠,只有二十八岁,比李谕年纪还小。

他的学历很优秀,在美国耶鲁大学、伯克利学校都学习过物理学,还到柏林进行了深造。

目前理工科方面人才奇缺,不到三十岁就能当国内大学教授的情况一点都不稀奇。

何育杰年纪也不大,便是北大物理学教授。

夏元瑮说“我在欧洲读书时,有幸见过普朗克先生几面,他对您的赞誉极高。”

李谕讶道“你见过普朗克先生?”

夏元瑮说“我听过他的课程,普朗克教授上课非常认真,讲义齐全,我印象很深。”

“普朗克确实是个好老师,”李谕说,然后又指着桌上的几本德文杂志,“你在研究相对论?”

夏元瑮说“是的,当时普朗克教授就说,您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先生合作发表的相对论是一项物理学中空前绝后的新理论。我一听有您参与,就迫不及待找来仔细研究。”

李谕说“眼光独到,相对论是很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如果没有李谕的穿越,夏元瑮差不多便是中国最早深入研究并且翻译相对论著作的学者。

而且夏元瑮也是极少的同时见过普朗克与爱因斯坦本人的中国学者。

夏元瑮说“院士先生如此说,我定会继续仔细钻研。”

何育杰说“我们还想听听院士先生对新生的北京大学理科院有什么建议。”

“没错!”夏元瑮说,“这是大事,还望院士先生不吝赐教。”

李谕忙说“赐教谈不上,大家交流交流便是。理科是科学之基础,看到它终于在北大中独立出来,我的心情非常欢欣。”

北大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