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小朝廷(2 / 3)

自己。我觉得蔡元培先生从德国回来后,要比一个德国人更懂。”

“日本人?”严复严肃起来,“确实要重视。不久前,外交部孙宝琦总长告诉我,日本方面通过新任公使日置益突然递交文书,列举了多达二十一条要求,每一条都堪称盛气凌人,毫无底线。”

“见他干什么?”严复感觉有点奇怪。

——

卫西琴气鼓鼓道“我还知道一句中国话,道不同不相谋!严复先生,我先告辞了!”

严复说“孙总长有同样的想法,只盼届时英美可以出手斡旋。”

袁世凯因为“二十一条”和复辟导致大半生所作所为全部付诸东流,但此后顾维钧等人却发现了日本人的百密一疏。

李谕说“我在想如何见到醇王。”

李谕摊摊手“尽可能拖吧。”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的时候,李谕就见过孙宝琦。

“真是太幸运了。”李谕说。

心想,自己上辈子去过好多次了。

但此时确实不同彼时,内廷中随处摆放有大量货真价实的宝贝,多到太监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偷出去。

现在内廷是個独立小朝廷,孙宝琦作为民国外交总长,要时不时联络一下感情,不管怎么说,逊帝对满洲还是有影响力的。

由于保和殿北边用高墙挡住,众人从紫禁城北门,也就是神武门进入。

这种入宫方式对李谕他们来说没什么影响,但对于皇亲国戚来说简直就像侮辱,所以能不进出就不会进出。

迎接他们的是内务府大臣世续“诸位,皇上正在毓庆宫读书,大家随我来吧。”

到达毓庆宫后,孙宝琦首先进去向溥仪鞠躬道“皇上万福金安。”

一旁的梁鼎芬突然跳出来,指着孙宝琦的鼻子骂道“你是谁?你是哪国人?”

孙宝琦一愣,没有接上话。

梁鼎芬接着说“你忘了你是孙诒经的儿子!你做过大清的官,你今天穿着这身衣服,行这样的礼来见皇上,你有廉耻吗?你是一个什么东西!”

“问得好!你是个什么东西!”另一位遗老劳乃宣也来劲了。

孙宝琦张张嘴,淡淡说“不错,不错,我不是东西!我不是东西!”

真是无语,在外头受日本人的气,在紫禁城内廷还要受遗老的气。

果然民国时期最不好当的政客类型就是外交家。

李谕和梁鼎芬有过好几次见面,梁鼎芬此前是张之洞的重要幕僚,但大清灭亡后,却坚定地要做“孤臣”。

几年后,梁鼎芬做了溥仪的老师。

他现在是小朝廷的“崇陵种树大臣”,专门负责给光绪的崇陵种树。这个官听着有点意思,而梁鼎芬一干就是三年,竟然种了数万棵树。

劳乃宣更是遗老典范,发誓不做民国的官,张勋复辟时跳得异常欢。

李谕进来时,连忙对他们两个笑道“不用问了,在下是中国人。”

李谕好歹当过帝师,两人对他还算客气。

梁鼎芬说“你也来看看皇上的功课。”

李谕看到屋中的案几上放着一个景泰蓝的小罐,盛着三十六根一寸长的干草棍,与贵重的瓶体非常不相称。

梁鼎芬对李谕说“这个叫做寸草为标,康熙爷留下的规矩。”

李谕问道“什么意思?”

梁鼎芬说“康熙爷说过,宫中的一切物件,哪怕是一寸草都不准丢失。为此他专门放了几根草在宫中的案几上,叫人每天检查一次,少了一根也不行,是为寸草为标。”

“原来为了几根草可以这样大费周章,不想让它丢很容易,”李谕端详了一下,接着戏谑道,“但康熙帝的干草棍一根都没有丢失,长满青草的土地却不知道少了多少。”

梁鼎芬和劳乃宣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孙宝琦则暗暗称喜,感谢他给自己出了口气。

一众民国官员其实都没给溥仪磕头,也没有必要磕头,梁鼎芬和劳乃宣只能对领头的孙宝琦发发火,没有什么实质作用。

溥仪的书桌上摆着的全是传统儒家经典,从《孝经》到《朱子家训》之类,另外还有《全唐诗》和《乾隆御制诗》,——咱就说这两本诗集放在一起,真是太有反差感了。

李谕问道“按说该认数字,还有加减乘除了吧?”

劳乃宣说“不学不学!学那些做什么?”

“光绪帝在位时就学科学。”李谕说。

“那又怎样?学到了什么,对治国有什么帮助?不还是这个样子?”劳乃宣说。

这种狡辩李谕竟不知道怎么回辩,主要他不懂科学,说了也白说。

一直到1922年,溥仪仍然没有学过加减乘除,更不可能知道物理化学。

14岁才多了个英文课,但只念了两本英文书,一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