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狭路相逢(1 / 2)

长平长平 楚秦一鹤 1541 字 2个月前

负责夺取南山营寨的万人将,想来想去,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用最接近的一个营发起攻击,从山下调少数军队佯攻,牵扯一下秦军的兵力。

任务下达到赵军营中,那五百人将发了愁:从这里往后面的那座营栅,只有一条狭窄的山路可通,过两个人都要侧下身,怎么组织兵力进攻?好在夜间失去营栅的那营士兵也寄宿在这座军营里。这名五百人将作威作福,道:“汝等失亭隘,皆当斩。姑许戴罪立功。且往攻之。若取之,皆免罪!”

这些人经过昨夜惊魂,斗志尽失;不少人带伤,许多人甚至没有武器,最缺的就是盾牌。但五百人将完全就是拿这群人来搪塞,根本不听他们的解释和困难,强令进攻。

感觉到了五百人将的漫不经心,这营的士兵也就有了办法:耗时间。

他们前出到距秦营百步之外停下,每次沿山路派出十人或十五人发动进攻。前进二三十步,但有秦箭射击即退回。这种虚应故事很快被秦军识破,后来连箭也懒得射,见走得近了,射几下盾牌提个醒,赵军也就退了回去。

被万人将寄予希望的正面进攻被打成了玩笑,而被赋予牵制任务的山下仰攻就更成了灾难。士卒出营后,乱哄哄地来到百步线附近,使劲摇旗呐喊,开始搞得守营的秦军很紧张,石城那边也准备了一支力量随时增援。但最终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幕:这似乎不是进攻,而是在挑战。一个秦人有些不耐,随手捡了块石头往山下扔去,石头在山上弹跳着,落入人群中,引发一阵混乱,然后大家一哄而散,各自回营了。万人将见了也无可奈何!这名万人将手下能战的士兵都被抽调到南面,组成突击集团,转给他的都是些不能作战的老弱兵、伤兵或兵痞。这后一种人最为可恶,对战斗力影响极大,但偏偏他们在部分士兵中有相当的影响,往往牵一发则动全身,给全营的秩序造成毁灭性影响。

赵括经过筛选,把精华都调集到作战的主战场,把“垃圾”甩给了其他方向,造成其他地域战斗力下降。石城正是被削弱地段。平时还不显,有一战事,恶果就显了出来。万人将见仗打成这样,也只能徒呼奈何!他打算向赵括报告,可如何报告呢?说手下出工不出力?……想了想,还是算了吧,天黑后就简单报告说,虽迭经攻战,秦军不退,士卒疲惫,决定休兵,明日再攻。拿定主意,他也不管不问,把事情都推给下面的人去办,自己只在帐前,寻了几个士兵,角力为戏。

王龁派出的公乘,只一阵,就击溃了当面的赵军,立即转向,与西路军夹击前军主力。

前军三阵向纵转横,以宽大正面向西路军压下来,他们抓住西路军盾牌少的特点,一路以箭矢逼退秦军。但当秦壁中的秦军击溃赵军后,他们立即停下脚步,调过头来,向赵阵冲突过来。他们大喊大叫着,漫山遍野、散乱无章地冲过来。赵军连续几次射击,由于秦军阵型散乱,杀伤力不大,秦军转瞬就杀到阵前。赵军按惯例从盾牌之间伸出长矛和长戟,加以阻拦。秦军多是长竹竿,前面装上戈头,又长又轻便,抡赶来,猛力砸过来,或者砸在盾牌上,或者砸在兵器上,无论砸到哪儿,哪儿就会出现一个空当;竹竿顺着空当伸进去,猛力抬起,或者挑到人,或者挑到兵器,或者什么也没挑到,进半步,再次猛力砸下。就这么简单的一掀一砸,赵军的阵型竟然就被搅开了几道裂缝。当然也有搅不开的,秦军被伸出的长矛或长戟刺倒;而那些被搅开的地方,就会有好几名秦兵跟进,扩大突破口。不多久,赵阵被分割成了几块,各块阵型本身还保持着完整,阵型前面倒下了不少秦军;但更多的秦军则企图沿着突破口破入,绕向赵军的后背。赵军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封堵突破口上。双方在这里拼命厮杀,双方都有士兵一个接一个倒下。箭矢以这里为中心横飞,带走一条又一条生命。

僵持之间,秦壁内的秦军赶到,一阵箭从后面平射过来,将阵地最后的弓箭兵射倒。弓箭兵是全阵的核心,他们一倒,全军涣散,一哄而逃。

危险时刻,突击秦军侧后的赵军赶到,他们向正在剿杀赵军的秦军射出猛烈的箭矢,然后短兵相接。

援军到达,给了溃散的赵军以喘息之机。他们在大旗的指引下,退到后方,重新结阵,伺机投入战斗。

双方投入到战场的兵力已经接近饱和,双方都没有变阵的余地,只有顽强地正面对抗。楚地秦军与蜀地秦军战法完全不同,蜀地秦军还是常规战法,以盾牌撞击为主;楚地秦军则是以长戈打砸为主。赵括有意识地将弓箭兵调到楚人这一侧,利用楚人盾牌少的弱点,尽量用弓箭消灭楚人。带来的麻烦就是,失去了弓箭的掩护,撞击战屡屡失利。

撞击战以盾牌为核心,攻击部队在盾牌的掩护下向敌方发起进攻,这是秦赵两国的常规战法。但楚人不同,他们武器比较单一,盾牌很少,几乎只是指挥员的象征;弓箭兵基本为什伍长;其他人都是戈兵。这使得他们的战术不看重盾牌的掩护,全凭脚力和运气闪避开弓箭,依靠打砸,打出一个缺口。在没有明显缺口前,楚人的站位不定;一但出现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