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一辈子的时候,萧寒就从书本上学习过,是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 但是刚开创出来的科举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副模样? 书上没写,历史老师也从没告诉过他。 所以萧寒一直很傻很天真的认为:隋朝的科举,就是跟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无数地方学子背着书筐,抓着干粮,领着书童,浩浩荡荡的从四面八方奔向贡院,其场面如同后世高考一般壮观无二! 可是,想象跟现实永远都是有距离的! 直到这一世,他到过扬州,并且与殷灿一起创立书院的时候,这才赫然发现:隋唐时候的科举,跟他想象中的抡才大典,完全不是一回事! 甚至可以说,隋唐的科举制度,根本就不能算一种制度,只能算是一种概念,还是初级的概念! 作为后世最重要的取士手段,它没有专门的时间来规划,也没专门的部门来统筹,更没有专门的人员去管理!甚至就连统一的考试内容都没有! 这时候的科举,根本就像是萧寒的箭法,一切随缘! 抛去唐初,纵观隋朝四十年历史,举行科举不过四五次!选出的举子(这时候也称为秀才)才总计十三人! 而且,就选出的这十三人。 刘焯、侯白、王贞、杜正玄等都是饱学之士,但因为是白衣出身,所以无一得到重用,皇帝授予他们的不是闲职,就是不入流的官位!可以说,就连这时候的皇帝,都看不起出身卑微的平民! 而像是杜正伦,孔颖达,房玄龄,许敬宗四位,虽然都名列史书,但人家无一例外,都是在唐朝发光发热! 估计这几位在隋朝的时候,一个个还不知道蹲在谁家马棚里瞅着青天发呆! 所以,从总体而说,在隋朝,科举制度除了这个概念,其他一切都是失败的。 过程失败,结果失败,就连重视程度,也失败! 不过,也不能因为制度的失败,就贸然否认隋朝对科举的贡献!作为科举制度的创立者,它依旧有着不可忽视的功劳!而且正因为它在前面试出了失败的例子,后面才给了李世民整改的方向! 甘露殿! 兴奋的萧寒与李世民一冲进来,就令人燃起巨烛,将整座宫殿照的通亮! 萧寒搬来一摞白纸,将它们遍撒在地上,然后抓着一支笔,赤脚走在上面,一边慢行一边想,但有什么念头,立刻蹲下身子往最近的纸上写上几笔! “嗯!第一点就是明确试题内容!要让举子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考什么!这里面我觉得不能光考文章,毕竟我们要的是人才,不是书呆子!杂学,算学,多少都要加入考题!” 李世民学着萧寒的模样,也踢掉靴子,提着笔在最近的纸上写写画画:“同意!有方向,才会有动力!否则就会跟无头苍蝇一样,多花无用功不说,还没有益处!” 萧寒哈哈一笑,继续边说边写:“还有这个科举的流程,实在是太儿戏了!杨广想知道怎么修运河,为此特地开了一次科举?命题奇葩先不说,等边远地区得到消息,考试都过一年了,一大堆人想考都捞不着考,又如何服众?!所以我们想要大力发展科举,就必须形成一套固有模式!我觉得先期以三年一大考就不错!” “三年一大考?”李世民猛的抬头看向萧寒,迟疑道:“到时候考生全部云集长安,会不会太多……” 萧寒或许是写到这里没有墨了,他也懒得再去蘸墨,直接拿笔尖在嘴里舔了舔,然后黑着嘴唇狞笑道:“哼哼,人多才好,大浪淘沙,方能见金!而且,我们大考虽三年一次,但是还可以在这上面施加限制! 比如想到得到大考的机会,必须要经历几番小考,一级一级考上来!我建议将它们分为四级,一为院试,二为乡试,三为会试,四为殿试!前两考,分别由各自的乡,省来负责!也是三年一考,但是要互相错开!比如第一年考中院试,第二年直接可以乡试,第三年就是会试!” 萧寒越写越兴奋,直到手中笔再写不出一点颜色,这才猛的将其抛远,然后抄起一位宫妆丽人端的美酒,朝嘴里猛灌了几口!继续两眼放光的说道:“还有,为了鼓励学子参与科举,我们完全可以给每一级的考生一些特权,比如地位,名声,还有纳税!” “好!”李世民不顾形象的趴在地上,手中毛笔笔走龙蛇,将萧寒说的每一个字都记录了下来! 直等写完最后一个字,他才站起身来,一把抢过萧寒手里的酒,同样仰脖猛灌了一口,哈哈大笑道:“这主意好!除了这些实物上的奖励,我们完全还可以给他们定出名次!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却偏偏要给他们定出第一第二,第三,好让那些心高气傲的才子打破头也要抢前面的位置!” “没错!”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