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2 / 3)

耕耘贞观 倚夜听雨 2194 字 2023-03-12

出来的,越王的确把高陵治理的很好。”

“一顿饭的功夫,就经过了这么多车队吗!?”李世民听到后,倒有几分恍忽。

“南北方向走,一般上要么去南边的码头坐船,或者去北面的赛马场吧!”长孙无忌对着李世民道,“二郎要不要去赛马场看看?”

李世民刚想到答应,房玄龄道,“圣人,您可别忘了,明天还要上朝。

高陵回长安到底是需要半日的路程,若回去晚了让魏征知道了,明天可就不得安稳了!”

听到房玄龄的话,李世民原本想好好在高陵玩一天的心思,不由低落了起来。

对李世民来说,李世民在干掉东突厥后,没有如贞观一二三年那几年来得励精图治,但也在长孙皇后与魏征的督促下,能克制自身内心的欲望。

此刻面对房玄龄的话语,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好好好,那今日回吧!”

“不见越王吗?”李君羡有些不理解的看着李世民。

都已经来到了高陵了,去县衙里面见见越王,就算是越王不在县衙,直接叫人去通知一下真的很难吗?

“乘兴而来,兴尽而归,见不见青雀又有什么关系!”李世民坦然道。

当然,李世民的目光看向了房玄龄,因为这次过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房玄龄看看李泰治下的情况,让房玄龄承认李泰的能力,减少通过农官制度的阻力。

而房玄龄也明白李世民的意思,再这样的情况下,房玄龄已经表态了同意,那么去不去见李泰也没有没有什么意义了。

毕竟自己两人身后可是还有魏征那个烦人家伙。

若回去晚,长安的大门关闭了,明天说不定又会挨魏征或者其他的御史一顿喷。

说实话,哪怕是有房玄龄来分担,李世民也实在不希望被魏征给对着喷了。

所以,李世民来得高陵匆匆,去得也是匆匆,李世民便带着房玄龄在高陵转悠了一圈,确认了李泰干得的确很不错,便直接回长安去了。

而到了第二天,李泰便收到旨意,允许从高陵毕业学生成为外流七品的农官,指派到指定的州县进行农耕指导,主要是教育他们种植小麦的知识。

而李泰听到这话,倒也没多说什么,马上便把农科学子一一安排起来,其中最优先的就是郑白渠区域。

因为自己需要一批能够跟底层沟通的人才,同时顺着渭水,一批批农官人才,也开始慢慢安置起来。

不过,这次命令除了农官制度允许被推行以外,同时在农业学府中学习了一年的褚遂良,刘仁景等人也被安排前往余杭,开始建设余杭的分校。

苦尽甘来的褚遂良听到这指令可谓是甚至有几分失声。

不过,褚遂良与刘仁景并不清楚,江南那边种植水稻为主,跟北方小麦不是一个种类。

若按照种植小麦的思路去种植水稻,会发生什么,反正李泰不知道。

不过,有了小麦上的锻炼,水稻上顶多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相信褚遂良能克服的。

李泰唯一希望的就是,江南学府能够以科学的手段积累足够的水稻的经验。

毕竟在李泰看来,比较起去美洲寻找到现在都不知道有没有驯化的土豆与玉米,还不如踏踏实实的研究杂交水稻,来得更加实际一点。

只要自己能顺利登基成为皇帝,那作为自己的基本盘,再加上自己一直以来指导的农业方向都是正确,那后代绝对有人愿意氪命进去研究杂交水稻。

运气好五六十年应该能出成果,运气不好一两百年肯定也行了。

这样的情况下,与其去美洲寻找甚至还没有驯化的土豆,还不如靠着杂交水稻,把华夏人口上限打破。

哪怕就算发明出杂交水稻时,已到大唐晚期靠杂交水稻弄出来的粮食,说不定还能够让大唐苟延残喘一阵子。

毕竟封建时代,没什么是一碗粮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没有,那就再来一碗。

实际上,越早开始杂交水稻的计划,那寻找到合适的野水稻的概率就越高。

毕竟经过一千年繁衍,谁也不知道一株水稻到底繁衍多少子孙,遍布了华夏多大土地。

想想袁老为了寻找这么一株野水稻跑完了整个华夏,最后才在海南找到一株,就知道这东西的稀罕,甚至袁老如果没有发现,那以后是不是还要跑到国外去?!

所以杂交水稻这东西,肯定是需要一个巨大的国家进行背书,才能进行的科研项目啊!

自己想要蹲在家里,把这种东西就研究出来,省省吧,就算是神农氏复活都做不到的。

所以,褚遂良带着一部分农业学府的弟子们离开时,李泰可是相当热情的进行欢送。

毕竟自己的镰刀已经饥渴难耐了,就等着褚遂良这韭菜长好了自己进行收割了。

嗯嗯,他培养的学员自己要收割,他的种植底蕴自己更要收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