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替换(1 / 2)

苏武看着李严离去的背影,转过头来看着周安,问道:“大人,你为何不趁此机会将李严拉入自己的手中做事?”

周安看了苏武一眼,淡淡地说道:“时机还未到。”

苏武不解地问道:“时机还未到?大人你的意思是说,现在还不是时机吗?”

周安点了点头,说道:“朝中必须有人替西川派坐镇,我们才能够继续露出把柄。

苏武站在周安的身后,感叹于他的安排。周安回头看了看他,淡淡地说道:“苏武,我们走。”

说罢,周安转身回到了牢房。他站在王明的面前,发现对方已经面如死灰。周安思量了片刻,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他说道:“王明,你现在还有一条出路。只要你说出一条你认为有用的信息,我就可以赦免你一个家人的性命。”

王明听了周安的话,原本无神的双眼瞬间亮了起来。他大为惊喜,一股脑将所有的知道的事情全都告知给周安。

周安仔细地听着,不放过任何一条有用的信息。

当王明说完后,周安沉默了片刻。他心中清楚,这些贪官污吏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蜀国的国力。

他必须将这些信息全部记录下来,汇总起来,然后一股脑送到刘备府邸之中。

半个月后,周安带着一整箱竹简来到了刘备府邸。他敲响了大门,等待着守门的侍卫前来开门。

片刻之后,侍卫打开了大门,周安走进了府中。

刘备正在书房中阅读书籍,听到有人前来,便让侍卫将其带入书房。周安走进书房,见到了刘备,便向他行礼问安。

刘备看着周安手中的竹简,满脸震惊地问道:“周安,这些竹简里究竟写了什么?竟然要用整整一箱竹简来记录。”

周安淡淡地笑了笑,说道:“陛下,这些竹简里记录的是王明以及其他贪官污吏的罪行。”

“我已经将所有的信息都汇总起来,并整理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刘备听了周安的话,心中一阵惊愕。他不敢相信自己手下竟然有如此多的贪婪之徒。

周安看着刘备,沉声说道:“陛下,箱中之物,皆为王明及其他贪官污吏之罪证,属实无误。”

“这些信息,皆为我的手下秘密调查而来,确凿无疑。”

刘备坐在龙椅上,眼中闪过一丝沉痛。他深吸了一口气,看向周安,“周安,你意下如何?”

周安微微低头,语气平和,“陛下,依臣之见,此刻应当暂不动手。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若贸然行动,可能会引起朝野动荡。”

刘备沉思片刻,点了点头,“周安,你言之有理。”

周安微微一笑,“此外,臣以为,此时正是寻觅有识之士的大好时机。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在民间寻找那些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才。”

“让他们进入朝堂,替换那些贪婪无度之徒。”

刘备听得此言,眉头紧皱,“人才难寻,周安你有何想法?”

周安笑了笑,“陛下不必忧虑,臣有一套科举理论。可从各郡县选拔人才,设立科举考试。通过考试者,将有机会进入朝堂,为朝廷效力。”

刘备听得此言,眼中闪过一丝震惊,“周安,你竟有如此才学?真乃奇才也!”

周安微微一笑,“陛下过誉了。臣只是略施小计而已。”

刘备深吸了一口气,“周安你有何要求?”

周安微微一笑,“陛下,臣并无他求。只想为朝廷尽忠,为百姓谋福。”

刘备看着周安的科举理论,心中不由激动。他感慨地说道:“周安,你真是奇才!这样的办法,竟然能如此公平地选拔人才。”

周安谦虚地回答道:“陛下过誉了。臣日思夜想,方才想出这种办法。还望陛下与诸葛丞相能够指正,以便更好地为朝廷选拔人才。”

刘备点了点头,赞赏道:“周安,你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真是难得。既然你已有了如此好的办法,我们便一起来改进吧。”

周安当即表示感激。他知道自己能够得到刘备的认可,全赖于诸葛亮的推荐和自己的努力。

于是他向刘备建议道:“陛下,臣以为可以让诸葛丞相一同参与此事。毕竟诸葛丞相才学过人,对于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之职,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刘备听后,点头赞成道:“周安所言极是。既然如此,便让诸葛丞相担任主考官之职吧。”

诸葛亮听闻此言,当即表示同意。

他深知周安的才能和用心,知道这样的安排是最为合适的。于是他向刘备表示:“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协助周安完成科举考试。”

在科举考试结束后,诸葛亮和周安一同离开了考场。二人并肩走着,诸葛亮忍不住问周安:“周将军,你为何非要让我一同前往呢?”

周安笑了笑,回答道:“诸葛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