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图谋青海(2 / 3)

北朝帝业 衣冠正伦 2195 字 1个月前

不可忽略,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青海地区的气候与地势海拔给士兵本身和军事行动所带来的影响。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尽管仍然处于高原的外围地带,但是海拔也已经普遍在三千米以上,而且高原的边缘地带因为地势剧烈起伏的缘故,多有巍峨山岭崎岖难行。

如果说崎岖的进军道路和艰苦的高原作战环境还是在开战之前便能有所预料的客观困难,那么多变的气候则就有些难以预测了。

胡天八月即飞雪,前一天还是艳阳高照,后一天便大雪纷飞,如果准备的不够充分,不要说人马正常作战,单单只是因气候剧变所带来的非战斗减员,便足以摧毁一支庞大的军队。可如果增加御寒辎重物料,又会给后勤补给造成巨大的压力。

因此与吐谷浑进行作战的话,要么是不计代价的投入海量的人物资源,通过绝对强势的姿态将吐谷浑给击败压垮。但是这样一来所需要的投入就实在是太大了,李泰哪怕如今发了一笔横财,也支撑不住这么庞大的投入,敢这么玩的那得是隋炀帝这种真富二代!

对当下的西魏而言,还是要考虑高性价比、有策略性的进攻方式,抓住青海地区比较短暂的夏季,降低人马对辎重的需求,尽可能的造成对吐谷浑的打击伤害,最好是深入其腹心之地,针对其城池和耕牧生产进行重点的打击。

一旦吐谷浑的生产生活遭受重创以至于收获不足,那么青海地区漫长艰苦的冬季对他们而言便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折磨。想要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资维持其生存,那就只能再离开青海地区向陇右寇掠,如此一来便可以布置重防在陇右当地狙杀这些吐谷浑贼寇。

如此持续数年,在将吐谷浑的力量削弱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可以尝试针对其地其民建立起一个羁縻统治,并且试图将吐谷浑之地打造为一个新的前进基地,用以加强对高原地区的势力的影响。就算是不能遏阻吐蕃的崛起与统一高原,也要尽量避免日后吐谷浑被吐蕃所兼并,从而给陇右造成更大的威胁与伤害。

这样一个计划实施推动起来,无疑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过程,但是无论再怎么艰巨也要重视起来,不能松懈。如果不能获取并巩固成效,那么当未来高原边患正式出现之后,整个关陇地区都将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届时所要付出的代价又要比眼下沉重得多!

其他人倒是没有李泰这样长远的战略眼光,可当听到唐公的计划是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时,各自心内也都暗暗松了一口气。

这表明唐公也并没有因为连续的胜利而被冲昏头脑,考虑边防军事问题的时候,仍是立足现实,并

不穷兵黩武,如此清晰英明的头脑,无疑是社稷之福!

时下已经是到了六月盛夏,虽然关中炎热的气候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陇边尤其是青海地区气候会在入秋之后快速转凉,因此留给今年发动进攻的时间也已经不多了。

对于首次向吐谷浑本土发起的进攻,李泰并不打算直接投入大军,而是决定由关中向陇右派遣两万精兵,再加上史宁在陇右当地所集结的精锐人马,以及从突厥方面要求一部分人马配合,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针对吐谷浑核心地区发起进攻。

于是随着霸府一声令下,关内人马便再次开始调集,与此同时一些将领们也得悉霸府又要用兵,于是便又纷纷向唐公奏表请战。

而在这军事行动正式执行之前,李泰还是要确定一下周边区域态势如何,尽量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之中。与此同时,刚刚离开长安没有多久的徐陵便又受陈霸先的派遣,来到长安传递建康大胜的消息。

相对于第一次来到长安的时候,徐陵此番去而复返所受到的待遇便有了一个极大的提升。

上一次他来到长安时,还是等候在皇城丞相府官署中,一直到了李泰处理完政务的午后闲暇才抽时间接见一番,后来也有宴请招待,但那都是比较私人的场合,正式的官方待遇几乎没有。

但是其人此番入国,却是从过江之后便一路有当地官府安排人员接引护送,抵达长安当日,更有礼司官员与霸府亲信亲自前往灞上迎接,并且入城后被特意安排在真正用来招待使节的馆堂中,一系列的待遇规格才有了一个他国使者该有的样子。

做出如此改变,倒也不是西魏这里过于势利,而是对待不同的人事状态就要有一个不同的做法态度。起码在上次徐陵到来的时候,江东的南梁小朝廷在西魏这里都不能作为一个政权看待。而此番建康守卫战的胜利,才让陈霸先证明了其人拥有维持一个政权存在的能力。

之前的江陵之战,是让西魏和南梁之间存在着灭国杀君的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在经历了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之后,双方尤其是南梁方面,还是做出了捐弃前嫌、重新联合的明智务实之选。而西魏也需要借由这一层合作,来对北齐形成有效的制衡。

虽然眼下的南梁在建康之战后也仅仅只是勉强具有了自保的能力,对外仍然有些无力。但若是将视角放在整个天下,西魏